數字療法(DTx)正成為近年來全球醫療健康產業的寵兒。
數據顯示,到2021年,有近30個DTx產品獲得了FDA等權威機構的批準。
國內企業在數字療法領域也有新突破。近日,經國際數字療法聯盟(Digital Therapeutics Alliance, DTA)學術委員會評審,包括妙健康、微脈和數愈醫療等企業正式通過學術答辯,成為國內首批獲得DTA認證的中國企業,這標志著國內數字療法領域的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同時也表明,國際數字療法行業開始對國內數字療法平臺的商業模式、技術能力、學術能力等多方位的認可。
然而,與國際市場上數字療法的風生水起相比,中國的數字療法還處于起步階段。妙健康高級副總裁兼首席醫療官羅曉斌告訴健康界,中國企業加入DTA,意味著可以加強國內外在數字療法領域的經驗交流,為行業發展和政策完善提供借鑒。
加入DTA有什么用?
首批被DTA認證并正式加入成為會員的中國數字健康企業,憑借什么獲得了DTA的認可?
“首先,我們所做的數字療法產品是在循證醫學證據加持下的嚴肅醫療級軟件產品,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下得到了有效性驗證。妙健康與加拿大慢病創新研究院合作,基于加拿大健康管理中心25年慢病管理的成功經驗,針對不同慢病的管理路徑和服務路徑進行了數字化的升級,在此基礎上,還與國內相關領域專家合作,使我們的慢病管理模式更加本土化。”羅曉斌解釋稱,妙健康的數字療法是在其原有的成熟的數字化健康管理解決方案上的升級。
其次,真正獲得DTA認可的數字療法,還需要有明確的臨床適應癥和真實的應用場景以及比較清晰的支付方式。羅曉斌表示,妙健康的優勢在于,“我們的數字療法產品已經與商保進行了有機結合,找到了比較明確的支付方,證明了它在商業化應用場景方面的實際效能。”
微脈AI數字療法中心總經理萬馬也表達了與羅曉斌類似的看法。他向健康界表示,中國的數字療法企業面臨的現狀問題是產品如何落地。國際數字療法聯盟曾根據數字療法的核心價值、產品設計與開發、產品安全性與維護、臨床驗證和監管部門的監督五個方面總結出了十條關于數字療法產品的基本原則。
萬馬認為,其中有三條在中國醫療環境下最為關鍵,即數字療法是由軟件程序驅動的醫療干預手段,需要保障患者隱私和安全保護,以及應用產品部署、管理和維護的最佳實踐。這三條是數字療法產品創業者進入門檻的高低分界線,也是衡量一家企業能否加入DTA的分水嶺。
數字療法如何變現?
2017年7月,美國FDA批準了首個數字療法的治療方案用于臨床。自此,數字療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數字健康解決方案,開始走進大眾視野。
在這一領域,中國的數字醫療創新企業也緊隨其后。不過一個需要得到解答的問題是,相比于傳統的治療藥物,數字療法企業所開發的產品將怎樣才能實現變現?
對此,萬馬告訴健康界,隨著AI、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藥物不再是治療疾病的唯一衡量標準與干預手段,醫學模式已經從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健康醫學模式,核心目標也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而這種健康管理服務也將是微脈商業化的最終路徑。
“病人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獲得的可能不再只是藥品,也可能包括某款手機APP或者軟硬件結合的產品,比如人工智能診斷系統、患者遠程監控系統、數字生物標記設備等,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健康促進。”萬馬舉例稱。
百度資本執行董事王宇從投資人的角度也認同萬馬的看法,“微脈是一個處于中期偏后的企業,其商業模式已經驗證,并且正在不斷復制,目前在數字療法的加持下,發展速度更加迅猛,這也正是百度資本C+輪領投的原因。”王宇告訴健康界。
在商業化落地方面,妙健康的解決路徑是與商業保險緊密結合。“我們借助于健康管理與客戶的高頻互動優勢,以數據為抓手,通過整合醫藥、保險資源,打造了‘健-醫-藥-保’的服務閉環,為為保險企業提供了從智能兩核到創新健康險設計等業務賦能,通過‘數字療法’對糖尿病、高血壓等非標體用戶提供精準的主動健康干預服務,對于互動式保單及醫?刭M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羅曉斌說。
在商業化領域能夠得到驗證,也正是DTA衡量相關企業能否加入的標準之一。
遠毅資本投資總監宋依然告訴健康界,“數字療法興起于大環境背景下,我們相信數字化對于傳統醫療的重構必將發生。”
不過,相較于身處行業內的創業企業負責人們信心滿滿,作為投資人,宋依然卻很冷靜。她告訴健康界,目前在全球領域,數字療法商業路徑得到驗證的先例并不多,數字療法的商業模式會與傳統的藥物和器械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行業從業者們進一步實踐驗證。
資本泡沫或將涌現
與美國相比,我國在數字療法上也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
羅曉斌舉例認為,患者教育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患者依從性上,數字治療需要患者在產品上花一定的時間接受,使用一段時間后才能起到一定的改善效果,因此用戶和市場教育還需要更多時間。”
事實上,上述問題的出現,也是國內數字療法行業仍處于初期的標志,未來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將是加入DTA的首批中國企業的職責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我國數字療法行業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好消息不斷。2020年11月,成都尚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名為術康的APP產品,就正式通過國家藥監局(NMPA)批準,這也是中國境內首款獲批的“數字藥品”。
市場嗅覺敏銳的投資機構已在火速跟進。公開消息顯示,專注于阿爾茨海默癥的數字化篩查和干預的博斯騰科技日前完成A輪近億元人民幣融資,由金沙江創投和博遠資本領投,長嶺資本跟投;而專注于精神科數字療法的望里科技則獲得海納亞洲創投基金SIG、長嶺資本等知名基金數千萬元的投資。
對于數字療法的實用價值,業內已經形成了基本的共識。對于其未來的發展前景,羅曉斌表示,任何新事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會引來行業相關方的興趣,這是一個行業健康發展的趨勢。在資本的加持之下,未來整個行業可能會出現一些泡沫。
“我國數字療法的發展,需要行業內的良幣不斷驅逐劣幣。”羅曉斌強調,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一定會涌現一批有實力、有擔當的企業共同參與,潛心底層研發與臨床有效性數據的驗證,探索真正對患者有益、對醫療健康領域有價值的商業模式。
宋依然也告訴健康界,泡沫的存在難以避免。“但不管行業周期如何變化,為患者和醫生創造價值都是企業的立足之本。”
王宇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表示,數字療法雖然不排除泡沫的產生,但是在泡沫消退之后,只有真正有價值、有能力的企業才會存活下來。
事實上,資本的加持也有很強的正面導向效應。“由于我國的數字療法起步較晚,導致現在單一背景的純技術人才或者醫藥人才在配合上存在認知鴻溝導致溝通障礙,因此行業整體上還是缺乏對醫療以及數字化兩個領域都有深刻理解的復合型人才。”羅曉斌認為,資本熱錢的涌入,或許可以解決人才供應不足的問題。在行業關注熱度不斷提升的情況下,資本可以助力企業吸引到更多的優秀人才,推進行業更好地發展。
現在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時代,相關的前沿科技企業,要想在醫療行業收獲成果,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破土期。據此,萬馬認為,數字療法企業也要耐得住寂寞,可能在短時間內根本賺不了錢,但這都是暫時的,只要發展的方向和選擇的賽道正確,就一定會迎來收獲,只是在于時間早晚。 |